人的生命和环境常常被认为是完全独立于彼此的存在,但是从佛教哲学的综合性观点来看,两者其实是一体而密不可分的。
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自己的问题及苦恼归咎给身外的事物──其他人、或者是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然而,“依正不二”这个原则阐明了,造成我们快乐与苦恼的原因,其实都源自于我们生命的内部。如果我们能基于此法理,将外在环境视为自己内在生命的反映,我们便能对生命负起完全的责任,而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在身处的情况中拿出正面的结果。
“一念三千”的理论框架中阐明了此依正不二法理。十六世纪时,中国佛教大师智顗(天台大师)以《法华经》的教义为基础,建构了一念三千此哲学系统,为生命的本质及作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释。
一个人对于生命和生存意义会有怎样的看法以及疑问,通常取决于他对自我的认知,正如同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人类将自我作为现实的基础,然后通过跟自我的关系来认知所有事物。这导致以二元论的结构来理解生命──自己与他人、内部与外部、心与身、精神与物质、人类与大自然。然而,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自我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是物质与精神功能(色与心)的非永久性组合。
生命是永恒且无所不在的,超越了我们所感知的自我,而且与宇宙一样无垠。智顗将这个法理显示为生命与其环境之间的密切不可分、互相包含的关系。
以上是基于佛的悟得,针对生命的深邃本质所提出的看法。相对于此,凡夫对于生命的体会却仅限于自己的躯壳之内而已。
我们每天在生活中经历的现实都是因果法则作用的结果,此法则亘及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们在每一瞬间的行为以及反应都形成潜在的业力,当这些业力被外在的诱因引发后,就以业报显现出来,成为生活中的事件及经验。我们对此的反应又形成下一个业力,这是绵延不断的循环,构成我们对生命的整体主观经验。
如果我们改变自己,
环境也自然会不同。
由于生命无法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存在,业报会表现在环境中。然而这里指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大环境,而是每个个别生命体所专有的、唯一的情境,每个生命各自的业报就显现在这个情境中。换句话说,一个生命体和其环境其实是结合在一起且时时变动的一体,基本上两者是无法分离的。
根据佛法的教义,我们身边的所有事物,包括职场及家庭关系,都反映了我们生命的内在状态。每件事都透过自我被认知,也因此随着每个人的内在生命状况而有差异。所以,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环境也自然会不同。
依正不二的法理告诉我们,个人可以藉由内在的改革或提升生命基本境界来影响并改变环境。它教导我们,内在的生命境界会同时显现在环境中。如果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处于地狱般的境界,这会显现在我们的环境中,以及我们对周遭事件的反应。同样地,当我们充满了欢喜感,环境会反映出这个现实。如果我们基本倾向是慈悲的菩萨界,我们也会得到周遭环境提供的保护及支持。修行日莲佛法的目的在于提升作为根基的生命境界,藉此,我们可以改变外在的现实环境。
就如同日莲写道:
众生心污,则土亦污,心清则土亦清;云净土,云秽土,土无二隔,只因我等之心有善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