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未有通知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菜单
菜单
0
返回
返回

辅助功能

切换语言

切换语言

辅助功能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法华经

分享

大乘佛教在释尊入灭约5百年后出现,掀起一股振兴佛教的潮流。于那数百年间,编纂了包括《法华经》在内的无数新的大乘经典。

《法华经》描述释尊在遥远的过去立下誓愿,要让一切众生成就佛界,达到与他相同的境界,为了这誓愿,释尊讲述了《法华经》。经典中多处呼唤要通过慈悲的行为来继承释尊这久远的誓愿。

《法华经》的内容以释尊与弟子对话的形式展开。前半部阐述佛的境界和智慧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它更表明众人与释尊到达同等境界的方法。后半部则揭示释尊实际上于久远的过去已经成佛,而诸佛只是祂的分身。因此《法华经》被视为诸佛教义的基础。

此外,《法华经》教诲在释尊入灭后会进入动荡时代,众生将陷于苦难、不信和困惑之中,需要广泛弘扬此经,为众生带来希望、勇气及安稳。《法华经》明示要在自己及他人生命中建立坚不可摧的幸福境界,释尊的教义将为众生从根源解决苦恼。

龙树、天亲、智顗、妙乐以及传教皆悉心钻研《法华经》,在各自的年代为众生宣说经中的教义。

数个世纪以来,《法华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广泛流传,受无数人信奉。在印度,龙树及天亲传扬大乘佛教与《法华经》的理念和教义。在中国,智顗和妙乐分别在公元6世纪及8世纪称《法华经》为释尊诸经中至高的教义。在公元9世纪,传教将《法华经》引进日本,并根据其教导,致力推广万人成佛的思想。

如此,作为释尊本意的教义,《法华经》就是在如此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演绎、普及而变得更多元丰富。

古代流传下来的梵文《法华经》的一部分 (© 东洋哲学研究所)

《法华经》被普遍誉为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佛典之一。释迦牟尼(释尊)在《法华经》中阐明了其悟得的真理。经中主要在说,佛界具备无限慈悲、智慧及无畏的精神,那是不管性别、种族、社会地位、知识分子与否,人人皆有的至高生命境界。

《法华经》鼓励人积极入世,正面迎向生活中所有挑战。佛界不是个远离尘世,不问世事的状态 ,而是个蕴含源源不绝的正面能量,能把痛苦烦恼转变为幸福的境界。追根究底,《法华经》的教义鼓励人们要自强不息。经文表明,意志坚强者,拥有能彻底变革自己和环境的力量。那是对人生命中无限潜能和尊严的至极宣言。

现实中的至理

在经文的开头,释尊对弟子说法,阐明其悟得的妙法为“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意即难以解明之法,唯有佛方能理解)。妙法是生命的至理,那是全宇宙运行的法则,亦是宇宙中森罗万象的本质。妙法即便难以解明,却完全表达在《法华经》中。根据释尊所说,所有门人弟子,唯有在皈依这部经典,弘扬其教义的情况下,才能觉悟生命中的妙法,成就佛界。

该经典原本以梵文书写,名为Saddharma-pundarika-sutra。中文有多个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344-413)翻译的《妙法莲花经》(即《法华经》)被推崇为最杰出的译本,亦促使了《法华经》于中国和日本的流布。

至高无上之道

6世纪,中国的智顗(天台大师)通过他精深的钻研,奠定了《法华经》在释尊诸多法藏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辨明《法华经》前半部与后半部的重要区别,从中树立了一种革新的佛法论点。在此,释尊否定之前说自己出生于印度,经出家后最终成佛的说法,而说出自己原本在久远的过去已经成佛。这意味着,佛界存在于每个人现在与未来永远的生命中。

释尊涅槃后约1千5百年,诞生于日本的佛教僧侣日莲(1222-1282),为了让众生无一例外都受惠于《法华经》的教义,进一步把这根本的法则诠释为“南无妙法莲华经(Nam-myoho-renge-kyo)”,并解说那是一切生命、一切现象的实体。日莲为众生开启了成佛的大道。此举不但体现了《法华经》的本意,也呈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根本精神。这份精神就表露在创价学会会员每日唱念的《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

“每自作是念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道
速成就佛身”

来源取自创价学会全球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