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未有通知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菜单
菜单
0
返回
返回

辅助功能

切换语言

切换语言

辅助功能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释尊)在大约2千5百年前在古印度(今日尼泊尔附近)出生。释尊生于皇室,在目睹众生面临生、老、病、死的四苦后,尽管当时还年轻力壮,却感受到那是人生必经之苦。释尊放弃了世俗生活,出家修道,为众生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释尊无法从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与思想学派得到所需的解答。他曾于一段时期尝试过这些艰苦修行,但一无所获。之后,透过入定冥想,在深入思考烦恼的根源以及超越烦恼的方法时,悟得了贯穿全宇宙及每个人生命的永恒万有法则。释尊悟得的法则就是佛法的精髓。

释尊领悟到,众生的烦恼追根究底可归纳为贪(贪婪)、瞋(发怒)、痴(愚蠢)三种恶念,其根源是心中的迷惑,那是执着于小法,无法看清生命中佛界(即生命至高的尊严)的一种状态。他教导,领悟到万有的法则,可以打开苦恼的枷锁,显现生命中原本具有的佛性,使人生充实而圆满。

换句话说,释尊所阐释的万人成佛之道,让众生敞开生命中无限的潜力,发挥其内在智慧,展现勃勃生机,觉醒自身生命的无上尊严。

释尊也强调,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必定会使人亦尊敬他人生命的尊严及价值。

释尊的教义是慈悲及智慧的结晶,在他入灭后,这些教义被编纂成许多经典,造就日后佛教体系中法藏芸芸、宗派林立的局面。

释尊于菩提树下冥想 (内田健一郎绘/© 圣教新闻)

佛教起源于释迦牟尼(释尊)。释尊于大约2500年前诞生于印度。

释尊生为王子,但自小对人生种种苦恼感到困扰。渐渐地,他越来越渴望能抛下世俗的一切,去寻求超越生命本有之苦恼的答案。佛典通过“四门游观”,描述释尊领悟到“生老病死”为人类共通的四苦,并决心要寻求解脱四苦的方法。为了寻求解脱之道,他舍弃王室的生活,出家修行。

释尊最初的修行以苦行为主,但经过数年,他发现这些严酷的修炼无法让他获得所寻求的解脱与觉悟,于是将之放弃。不久,释尊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入定冥思,得悟正觉,洞悉到贯穿宇宙及一切生命永恒不变的原理,人们因此尊其为“佛陀”,即“觉者”之意。据说,在得道的最初,释尊首先沉浸在悟道的喜悦之中,过后进行了一番内心挣扎,犹豫是否应与他人分享所悟得的真理,因他深知,此举将是异常艰难的。释尊最终决定为众生说法,教导他们超越生死之苦的法门。

根据历史记载,释尊游历印度各地说法,分享他所悟得的至理,促进人们自我反思并教化众生如何开启生命所蕴含的无限潜能。释尊的慈悲本怀就是要让众生成就与他同样的悟得的生命境界。

一般人相信,释尊在80高龄时入灭。在那之后,其教义被弟子们记载下来,集结成佛典,流传到亚洲各地,造就了后来各种佛教宗派的出现。

来源取自创价学会全球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