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未有通知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菜单
菜单
0
返回
返回

辅助功能

切换语言

切换语言

辅助功能

更大的文本

对比度

日期

2025年11月1日

全国香峯会举办“女性和平嘉年华”
开启包容未来的愿景

 

  2025 年 11 月 1 日,全国香峯会于第二届全国香峯会负责者研修会期间,在 SGM 文化会馆举办“女性和平嘉年华——共建可持续与包容性的未来”。此大型社区活动内容涵盖“生活即学习”互动展区,以及两场主题论坛——包容性论坛与心理健康论坛,全面展现女性以教育、共感与行动推动可持续社会转化的力量。

  嘉年华以教育、对话与体验为核心,旨在激发大众对包容、多元、心理健康与社会关怀的关注与思考,鼓励每一位参与者以理解为起点,以行动为实践,共同迈向一个可持续、具包容性的未来社会。

 
“生活即学习”互动展区

 

  互动展区灵感源自池田 SGI 会长与研究杜威的学者吉姆·加里森和拉里·希克曼教授三人的鼎谈集《人本教育新潮流——杜威与创价教育》。全国香峯会委员长黄朦惠博士表示,此展全由香峯会干部以两年学习成果共同策展,期望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见、可体验的社会实践。她强调,女性的力量不在于掌声,而是在于能以教育与行动改变社会。

  来自全国各州香峯会干部依据鼎谈集中不同章节主题,共推出 30 项富有创意的互动展项,涵盖教育、人文、环保等面向,生动诠释“生活即学习”的精神。

  吉兰丹与登嘉楼以“教育与传承”为主题,诠释师弟精神与教育使命;吉打展区则通过“不是超人也能改变世界”,呼吁每个人以信心与行动承担社会责任;槟城以“幸福——教育的起点”为题,以百个手作娃娃象征孩子的独特与多样,传递教育从尊重生命出发的信息。

  森美兰展出“成为世界公民”,通过互动游戏与 SDGs 行动清单,启发大众以包容之心联结世界;沙巴以“永远学习,永远成长”为题,通过趣味问答和梦想清单,鼓励终身学习;吉隆坡展区“拿一本,放一本”,则是提倡阅读循环与知识共享,实践可持续教育理念。

 

在差异中洞见教育之光

 

  吉兰丹的郑心宜表示,策展过程中深刻体悟到,教育的本质即是信念的传承;槟城的江丽萍分享,手作娃娃象征一份一份独特的生命之光,也提醒她,教育的幸福源于差异与包容多样性。

  互动展区不仅是学习成果的集结,更是一场以对话为桥梁的社会教育实践。

 

香峯会员细心进行最后布置,为展区做好万全准备。
香峯会员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构思展区呈现方式。
参观者踊跃参与“万花筒杯”互动,探索孩子眼中的世界,现场笑声连连,洋溢着学习的喜悦。
展区纸艺小屋不仅展出精致手作,更陈列池田先生的箴言,参观者感受创意教育的温度,纷纷驻足拍照。
与会者在“我们的书从哪里来”展板前交流心得,体会阅读带来的力量与启发。
导览员亲切讲解,小朋友专注聆听,展现跨世代学习温馨互动的感人画面。

包容性论坛

 

  包容性论坛“共筑包容关爱社会——珍视多元能力与神经多样性”于11月1日在池田和平讲堂举行,吸引约360位现场与312位线上参与者。

  论坛由儿科及儿童内分泌专科医生何晓翠主持,邀请四位讲者主讲,计有马来西亚国家自闭症学会(NASOM)巴生直落玻璃分会主席郭秀燕、EmployAble联合创办人周祖恩、马来西亚莫莉礼仪创办人庞月诗及马来亚大学儿科及儿科发育专科医生苏芭希妮·贾亚纳斯副教授。讲者从医学、教育、家庭与社会角度,分享如何在现实中落实共融理念。

  全国香峯会委员长黄朦慧博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包容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实践。唯有在倾听与行动中,社会才能确保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机会与归属感。

  苏芭希妮医生指出,社会常以“正常”标准评量行为差异,忽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她强调,神经多样性并非疾病,而是认知差异的自然表现。制度与观念若能同步转变,社会才能让每个人被理解与接纳。

  郭秀燕分享,为自闭症孩子寻求诊断的过程虽充满焦虑与无助,但她体悟到诊断不是结论,而是理解与支持的起点。

  庞月诗以唐氏综合症孩子的成长故事说明,照护者最大的挑战不是孩子的特殊性,而是社会的偏见。她认为,接纳孩子的独特,是父母重新定义幸福的过程。

  周祖恩指出,包容教育不应止于同班共学,而应通过灵活评估与多元教学方式,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现能力。她介绍“普及学习设计”理念,强调教育体系应创造人人都能成功的条件。

  何晓翠分享,真正的包容,不只是承认“存在”,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实现潜能的空间。她呼吁社会以理解与行动实践尊重,让包容成为日常文化。

  点击链接观看重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ciuFdPBuM

 

 

台上讲者以“神经多样性”为题展开深入的论坛交流。
与会者专注聆听讲者的分享,时而露出共鸣的笑容。
论坛结束后,讲者们合影留念。左起:周祖恩、苏芭希妮医生、庞月诗、郭秀燕、何晓翠医生及黄朦慧博士。

 

心理健康论坛

 

  《不完美也无妨:打开心理健康的新视野》论坛于同日在池田和平讲堂举行,邀请三位女性专业人士从医学、教育与心灵角度,探讨如何以觉察与关怀实践内在和平,吸引约570位现场及500位线上参与者。

  论坛由资深咨商心理师黄秀丽主持,主讲人包括精神科医生李献玲、教育者兼正念导师吴婷殷及幼儿园园长陈凤筠。活动鼓励大众从自我觉察出发,以理解与行动建设更具关怀的社会。

  妇人部长陈艳君在致辞中指出,和平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从每个人的心开始。她鼓励大众落实佛法尊重生命的精神,善待自己就是建设和平最真实的一步。

  李献玲表示,心理健康并非毫无压力,而是懂得察觉身体发出的“身心警讯”。疲劳、失眠或易怒并非软弱,而是身体提醒我们暂停与修复。疗愈的关键不在逃避,而在调适与平衡。

  陈凤筠分享,在照护与教育压力中学习脆弱的勇气。她在家庭中实践“情绪命名法”和“玩偶对话法”,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也让自己重新学习倾听与共感。

  吴婷殷谈及从完美主义者转变为愿意出错的人,并带领全场进行正念练习,引导参与者通过呼吸觉察身心,学习放下苛责,重建平衡。

  黄秀丽指出,心理健康不是消除痛苦,而是学会与痛共处。三位讲者的分享提醒与会者,疗愈并非逃离困境,而是在觉察、理解与行动中,重新与自己及他人建立连接。

  点击链接观看重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AKdDOo7T8

 

(黄茹敏报道,林兴摄影)

 

四位讲者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经验。
吴婷殷带领与会者进行“正念伸展”活动,营造放松与自我觉察的氛围。
讲者们合影留念。左起:李献玲、吴婷殷、陈凤筠、黄秀丽及陈艳君。

 


分享